欢迎访问广元市总工会网站,今天是:
市总工会开展勤工俭学活动

时间:2025-08-28 来源:保障部 分享:

    为深化“金秋助学”活动,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、提前进行岗位实习,2025年暑假期间,市总工会组织150余名大学生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。经过近一个月的实践锻炼,同学们都为这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
担任“托管老师”

开展入户调查

协助开展移动体检活动

工会驿站暗访

勤工俭学体会选录:

于实践中感知社会 在磨砺中收获成长

——入户调查组王凯

这个暑假,我有幸通过工会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,获得了一次深入社会、体验生活的宝贵机会。我的工作内容是对申请困难建档的职工进行入户调查。这段经历虽然短暂却又无比充实,让我离开书本的束缚,在切身实践中收获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感悟。

一、 初尝艰辛,体会沟通之艺

入户调查,听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的问与答,但真正做起来,才发现其中充满了挑战与学问。七月的天气,酷热难当,我们需要穿梭于各个小区、楼栋之间,精准找寻困难职工的住址。我深刻体会到,每一份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,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辛苦。

然而,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人有效沟通。面对不同年龄、不同性格的职工,如何清晰说明来意、引导他们如实填写问卷,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。我从最初的生涩、紧张,到后来逐渐学会了微笑问候、耐心解释、换位思考。

二、 洞察现实,深化社会认知

这次入户调查如同一扇窗口,让我得以窥见社会百态和真实民生。我们这次入户工作中收集到最多的致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医疗支出、住房需求以及子女的教育开销。通过与被访职工的交谈,我听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故事,感受到了职工最真切的喜悦与烦恼、期盼与诉求。

我看到了租房职工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希望,也听到了有多个子女的职工家庭对教育资源的关切;我感受到了生病职工对医保的依赖,也了解到了职工家庭中仅有一人有收入来源的艰辛。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,让我跳出了大学这个象牙塔的局限,对社会运行的复杂性和民生问题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、更深刻的认识。它让我明白,一项政策的制定完善和落实,必须需要建立在这样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,这让我对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。

三、 锤炼意志,感悟团队力量

勤工俭学的日子无疑是辛苦的,但工会组织的关怀和团队协作的氛围让我倍感温暖。带队老师对我们悉心指导,向我们详细展示了入户调查需要的所有细节,通过高效的网络通讯及时解决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难题;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、分享经验、分担任务、各司其职。当我们一起整理厚厚的问卷,一起总结一天的得失时,我深深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这份经历使我明确团队合作的力量,也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。

回首这个暑假,汗水与感动交织,挑战与成长并存。工会提供的这次勤工俭学机会,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,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。它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,学会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;它提升了我的综合素养,让我变得更加自信、从容;它坚定了我努力学习、未来回馈社会的信念。

我将把在这次入户调查中培养的沟通能力、发现的现实问题、锤炼的坚韧意志带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,不断鞭策自己,脚踏实地,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进。感谢工会搭建的平台,感谢每一位给予我理解和帮助的人们。这段宝贵的经历,必将成为我人生记忆中一抹亮丽的色彩,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

学习是老师 责任是动力

——机关协作组兰雅暄

大家好,我是兰雅暄,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分享这段时间的感悟。在总工会办公室的这一个月,于我而言是段宝贵的成长历程,收获颇多。办公室的工作不算难对于我是一种新的尝试。打印复印工作起初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领域,来办公室前,我向梁部长和任老师坦诚自己不会这些操作,他们给予我温暖又有力量的回应:“来这里就是锻炼学习的”。于是,我带着学习的心态投入,把这次勤工俭学当作自我锻炼之旅。如今,我已能熟练且迅速完成复印打印,再也不是之前遇到这类需求时手足无措的样子。

我本不算外向的人,第一次接电话时,紧张到要先深呼吸,才能说出“喂,你好”。但经过这段时间锻炼,现在已能平静、准确无误地记录并传达信息,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突破,让我在沟通能力上迈出重要一步。

编写工会25年大事记时,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,把在学校里学的知识,实实在在运用到文档中。更重要的是,透过这一件件记录,我深刻认识到工会的意义与担当,那些过往的事件,凝聚着工会为职工服务、为社会添力的责任。

办公室里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格外打动我,哥哥姐姐们的照顾主任的教诲这都化作我工作时的动力,让我能更积极面对挑战。这段勤工俭学经历,是我从校园到职场的一座桥梁,它能我让从中汲取力量来面对未来。我很感谢有这次难忘的经历。


暑托班总结感悟

——托管组宋仪婷

在面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暑托班实践中,像是同时走进了两个热闹又不同的世界:一边是叽叽喳喳的童直,一边是初显校角的少年气,这份双重休验,让我对“陪伴”和“理解”有了更具体的感悟。刚接触小学生时,常被他们无厘头的问题和永动机般的精力“冲击”——“老师,世界上最快的火车是哪个?”“老师,蚂蚁会做梦吗?”有时候一个间题没解答完,下一个已经蹦出来。一开始会手忙脚乱,后来慢慢学会蹲下来听他们说完,哪怕有些答案不完美,也认真回应每一份好奇。他们的情绪直白又热烈,开心时会扑过来抱你,并且跟你分享她们认为非常开心的事;委屈了立马愁眉苦脸,眼泪说掉就掉。在托管班的这些日子里,为了使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,我和另外两位老师分工合作,另一位男老师一直在玩耍的房间里守着小朋友们、陪他们玩要并保证他们安全;而我跟另外一位其老师则在教室里,看管他们学习然后教小朋友们一些画画和手工。这样一分工就会使我们的工作井然有序进行。

初中生的世界明显多了层“边界感”。他们不爱被叫做“小朋友”讨论的话题从动画片变成了球星,新歌,偶尔还会用故作成熟的语气掩饰不好意思。一开始想拉近关系,组织集体游戏时,发现有人宁愿坐在角落看书,才意识到:对他们,“不强行打扰“比“热情互动”更重要。后来试着换种方式:和爱打球的男生聊几句比赛,听女生分享喜欢的歌词、动漫,甚至在他们讨论难题时,以“请教”的姿态加入,慢慢我明白,这个阶段的孩于需要的不是“管教”,而是被当成“平等的个体”对待。他们“叛逆”背后,藏着对尊重的期待。

其实,在这次暑托班的实践,并不总是一帆风顺,像一场充满烟火气的成长修行,那些细碎的摩擦与磨合,反而让这段经历变得格外真切。起初会有家长问“孩子今天作业写了多少”,还有两次家长放学接小孩时反映“孩子作业写的有点少,你们给的玩耍时间有点多了,应该缩短玩耍时间。”因为有些家长把小孩送过来就是想让孩子多补补作业。后来慢慢明白,家长的焦虑源于对“托管价值”的固化认知——他们怕假期成了“放养”,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。于是我们调整了节奏,详细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时间安排表,而且每天早上一来还要给每个小孩制定一个“作业清单”,可以在这个作业清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任务,只可多不可少,每天放学时把当日作业清单完成情况发在家长群里,超额完成的孩子给予表扬。由于一楼食堂与二楼托管班并不隔音,孩子们玩耍、做手工时的欢笑声、打闹声,总会“钻”到楼下。食堂阿姨总会在早上我们吃饭时大声抱怨我们太吵了,她们下午休息不好。然后我们试着和孩子们“约法三章”,在食堂阿姨们休息时做安静游戏、折纸、绘画等,跳绳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活动带小孩子们去室外,也会提醒小孩尽量减少蹦跳和大声吵闹,教会孩子们“换位思考”。

这段日子里,最深的感悟是:托管不只是“看孩子”,更是在各种关系里找支点—既要懂家长的期待,也要护孩子的天性,还要体谅身边人的不易。这些带着温度的碰撞,比任何理论都更让人明白“教育”二字,从来都藏在烟火气的细节里。